岭南-国际建筑师公社

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的港头村是一座拥有600 余年历史的传统村落,古村落格局和建筑形制保存完好,同时兼具独特的港湾式田园风光,现存有七条古巷道。约2 万平方米的明代、清代和民国古建筑,其中包含民宅、公祠、古桥等功能至今仍被完好地保存着,是一座名副其实的“露天的岭南建筑博物馆”。与众多传统村落一样,港头村也面临着产业发展落后、资源亟待开发、人口流失严重等问题。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,这座古村渐渐失去了曾经的光彩。

“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”集群设计邀请了8 位建筑大师,包括履露斋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、首席建筑师承孝相团队,B.L.U.E.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、主持建筑师青山周平团队,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华南理工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团队,朱小地工作室创始人、主持建筑师朱小地团队,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团队,广州市冼剑雄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执行合伙人、主持建筑师冼剑雄团队,原地建筑创始人、主持建筑师李冀团队,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、总建筑师肖诚团队,在“乡村振兴”的主题下,以统一的理念指导,在港头村改造8 座兼具公共性、开放性、体验性的传统建筑,力创乡村振兴的示范性项目。
 
于建筑功能的设置上,充分考虑建筑的可持续运营及使用,通过展示、休闲、娱乐、艺术工坊等复合型的业态配置,结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事件,定向吸附社群,继而积累更多元产业,形成良性闭环,从而提升周边土地价值,打造广州、甚至中国乡村振兴名片。
 
\
居住风景© 承孝相团队
原建筑是一栋民国骑楼,长期为10个住户居住所用,因此由个体集合而形成的整体性是本建筑的要点。新的功能需求是一座在历史村落中学习传统文化的教育设施,为了尽可能利用前侧的美丽湖景,建筑内部也设计有茶座区。
设计团队认为在将个体单元组合重组为整体单元的时候,最重要的是让人领会原有个别空间的价值,因此整栋建筑虽服务于同一种业态,但空间构成仍要保留单元的特征,这种既尊重个体生活又能表现整体的风景,是本方案的重点,称为居住风景“Domestic Landscape”。
 
\
陋 园© 青山周平团队
场地位于港头村入口处,与拱日楼共同组成入口的标志。原建筑与周围环境隔绝,缺少与自然和人的互动,其内部空间较为封闭、阴暗。如何让“隔绝”的建筑成为古村最“好客”的场所,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。
方案引入新的混凝土框架结构,使屋顶从原本的墙体上脱开,将室外空间引入到室内,封闭的场所与周围环境产生新的互动。大小、高度不一的功能盒子自然散落在建筑内,与纵横的小路一同形成了街道的质感。由此,风与阳光进入到被打开的建筑内,而人也以一种更自由的方式进入建筑,感受老房子的历史与成长。
 
\
拾 光© 孙一民团队
项目的业态是建筑教育大师工坊。作为对校内建筑教育的补充,大师工坊应以建筑本身作为一种导引:在环境层面,强调建筑气候适应性,综合考虑通风遮阳、功能视线关系,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成产能建筑;在营造层面,鼓励传统材料技艺与现代材料技艺在碰撞中创新,村民学生共商共建,从而推动建筑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;在社会层面,旨在鼓励公共交往,空间共享,提供弹性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人群与活动的多样性;在运维层面,配合完善智能的管理系统“软技术”以实现高效率运维、节能与低成本运营。
 
\
映月阁© 朱小地团队
原建筑是场地中现存的一栋混凝土框架楼,是社会发展的某个时间节点与传统岭南古村生活的冲突展现。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,提供了一个从另一角度感知古村独特魅力的机会。
方案试图构建一个平立面转换衔接的景观折叠装置,使古村更多看不见的风景成为看得见的风景。设计意在吸纳古村层叠优美的锅耳墙屋面,映射周边优美的自然景致,重塑底部废弃的民居,将周边的能量融汇到这座原生的混凝土框架中来,再通过艺术化的建筑演绎将这种能量更强有力地向外发散。
 
\
院中园© 王维仁团队
项目业态为四合院客厅书屋,代表岭南村落典型的聚落肌理与建筑类型,反映传统民居在现代化过程中面对的真实生活。设计梳理中轴线上门厅、院落与厅堂的空间流畅,打开高窗引入阳光带动对流;将坍塌的厢房转为花园,联接前后侧厅的空间穿透;让以院为中心的建筑形式,同时成为流动的空间关系。
建筑利用木书架植入作为积极的建筑元素,成为外墙内层的衬里,将厅堂和两侧的三个开间结合为空间整体,原有灶台延伸成为品茶的休憩空间;入口侧的小楼,透过轻构造的玻璃钢木,成为展示接待的城市客厅;随着旋转楼梯将空间带上打开的屋面平台,眺望湖面的远山。
书屋客厅的设计严谨的尊重历史痕迹,彰显四合院的虚实与穿廊的空间关系,灰砖石瓦与椽檩的土木建构秩序,也表达了钢木玻璃的现代的转化。书屋客厅除了展现传统空间士绅的宾主礼仪,更释放了现代市民的流动与伸展,透过建筑的载体,联接过去与未来。
 
\
稻 宿© 冼剑雄团队
项目设计理念以传统岭南民居“三间两廊”的九宫格式布局为“原”素,由点及面,从不同层面展开构思、营造。“稻宿”的建筑形态通过提炼与创新,利用屋檐、山墙、折门、照壁为代表的构造手法,营造出天井、冷巷、内庭等空间形态。借鉴传统形制,运用现代材料与工法,迭代出富有诗意的廊桥、花墙、屋顶与门亭设计。
项目地块处于低洼的鱼塘范围,方案将建筑架高,打开空间视野,并利用洼地植入稻田形成主题景观。“稻宿”单个院落为长宽12米的正方形,整体排布错落有致,2.5米宽的冷巷贯穿其中,局部穿插稻田,田间再植入独栋客房。在稻田之上的“稻宿”,让游客领略岭南传统民居的古朴之余,享受美丽乡村的逸境,回归自然。
 
\
花园雅集© 李冀团队
项目位于港头村尾,定位是一处全开放的多功能休憩场所,可以有效弥补沿水一线可停留开放公共空间的不足,并与港头特色建筑自然景观相融合,形成旅游线路尽端人气聚集的亮点。设计回应场地自然环境,以现代技术强化岭南传统建筑的文化印象,使港头古村文化得以延续并重获新生。其功能考虑多种活动的自由布局、灵活流动,空间景观和相邻广场及水塘风景有机结合。
 
\
透合院© 肖诚团队
原建筑为五曾公祠,经历过灾害破坏、功能变更、空间再分割。设计过程中团队进行人物访谈,分析当地村落,研究岭南传统公祠。
改造设计以现状为原点,以“层(Layers)”为概念,尽可能尊重场地与建筑的一系列历史线索,以一种透明覆盖的方式,一定程度上还原原有祠堂空间痕迹,重新嵌入村落肌理之中,使建筑表现为一个历时性的载体。其功能将被改造为一个集展示与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,以期达成村落活化的目的。